谷歌眼镜正由概念变为现实。图为2013年4月24日,一名参观者在德国柏林试用谷歌眼镜。
参考消息网1月3日报道 英国《新科学家》周刊网站2013年12月25日发表题为《2014年展望——10个将在明年至关重要的想法》的报道,报道内容如下:
一、欧洲探测器着陆彗星
2013年,ISON彗星飞入了人类的天空。在2014年,人类将作出回应,届时欧洲航天局的“罗塞塔”彗星探测器将开始环绕“丘留莫夫—格拉西缅科”彗星飞行并在其表面着陆。这将意味着彗星探索方面的两个“第一”——外加有史以来最具挑战性的外太空着陆。
“罗塞塔”首先将以休闲的“步行”速度绕目标飞行,以物色着陆点。到11月的时候情况将变得更加令人兴奋,届时“罗塞塔”将释放出机器人登陆器“菲莱”,后者将成为第一台在彗星着陆的航天器。
“菲莱”在展开叉状支架固定好自己后将开始挖掘岩石,其携带的实验装置将对挖到的岩石进行分析并把结果传回地球。“罗塞塔”的最终任务将是对“丘留莫夫—格拉西缅科”彗星在逐渐接近太阳并于2015年8月13日到达近日点的过程中持续解体的情况进行观测。
二、火星飞船进行短途测试
2014年9月,美国航天局将发射“猎户座”太空舱以进行绕地球4小时的短途旅行。作为对“阿波罗”载人登月太空舱的模仿,“猎户座”的设计目的是携带人类执行远程太空飞行。即将进行的试验将展示“猎户座”的飞行安全性以及它的热屏蔽能否抵御重返大气层时的炽热。
美国航天局希望这次无人飞行为目前的太空探索计划提供帮助,包括2021年的载人绕月飞行、2025年对小行星的探访以及本世纪30年代的火星之旅。
未来的某个时候,美国航天局将推出功率更大的“航天发射系统”火箭,它可以把人员及设备一并通过“猎户座”太空舱送入太空。计划中的试验暗示载人火星飞行将于2014年开始,但要通过若干个小步骤,而非一蹴而就。
三、解码100万年前生物基因
利用保存完好的DNA让恐龙复活仍然只存在于电影《侏罗纪公园》中,而人类在对距现在更近、但也属于古代生物的动物基因组的测序方面却正在取得重大进展。如果考古发现的速度有规律可循的话,那么2014年将出现一个重要的里程碑:第一个有100万年历史的基因组。
目前完成测序的最古老动物基因组的历史是70万年。它来自在加拿大西北发现的马匹化石,并于2013年6月发表。这与2012年发表的有11万年历史的北极熊基因组相比推进了一大步。
那么,什么生物将摘取这顶一百万年的王冠?人类的某个远古祖先——如大约200万年前出现的直立人——可能获得大奖。不过原始人类并非唯一的竞争者。古猛犸象、企鹅和微生物都可能是挑战者。
四、探索南极洲下未知世界
人类已经访问了月亮和火星,但却刚刚打开一个距离人类近得多的疆域。
2012年,一个俄罗斯研究团队最终把钻头钻入了东方湖,即埋在南极冰层4000米以下的一处厚达50多米的冰下水体。他们获得的试样上沾有DNA,这些物质目前正在接受分析,以便确定东方湖中是否存在生命。2014年,人类将发现湖中究竟潜藏着什么。研究人员发现的任何生命——最有可能的是细菌类的单细胞生物——都将是经过了地球上最极端环境之一的考验后生存下来的。在1500多万年时间里,它们在高压、零日光、极低温度以及与外界完全隔离的情况下繁衍生息。这将会是对生命适应能力的终极考验。
较大型的生物并非不可能存在,但是不可能把它们用网打捞出来。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马丁·西格特说:“回答有关大型生物体的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带着摄像机下去看一看。这将成为我们的动机。”